世界上的脊椎動物約有四萬多種,而魚類就佔了約兩萬多種,是種類繁多的生物群。
脊椎動物又可分成幾大項,分別是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除了哺乳類和鳥類是恆溫動物之外,其餘
幾
類都是變溫動物。所謂的變溫動物是指體溫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跟著改變身體的溫度。(最近有學者表示,鯊
魚與
大型的迴游魚類如鮪魚等魚的體溫會比海水溫度略高幾度),然這是因為肌肉不斷的運動而產生的熱量。
我們可以將魚類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這三個類別的魚有共同的特徵,分別是
腮、鰭、皮膚有黏液分泌或者鱗,這些構造都讓魚類可以適應水中的生活。
圓口綱
圓口綱的魚類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魚類,這類的魚並沒有上下顎之分,因此稱為無顎類。這類的魚嘴巴成吸盤狀或者是
溝
狀,牙齒屬於角質齒,他們既沒有對稱性的胸鰭或者腹鰭,因此也沒有支持胸鰭或腹鰭的骨骼。他有袋狀的腮,以
5∼15個洞與體外相連,此外只有一個鼻孔且位於頭頂。圓口綱的魚包括盲鰻與八目鰻(因為體側有
七個呼吸圓孔,
加上眼睛後看起來像八個眼睛故稱八目鰻)兩科,共計60餘種。由於特殊的嘴部構造,因此許多種類都是寄生生活的。
圖片說明:八目鰻嘴巴成吸
圖片說明:八目鰻的頭部特寫,數數看,牠的呼吸
盤狀,以角狀齒咬住獵物後
圓孔有七個,再加上眼睛,是不是像八個眼睛呢?
再進食。(照片來源:網路)
難怪會叫做八目鰻。(照片來源:網路)
圖片說明:由於八目鰻是最原始的魚類,因此他沒有對稱性的胸鰭與腹鰭,而尾鰭的部分與現代的魚類
也有所不同。(照片來源:網路)
軟骨魚綱
軟骨魚綱現有24科,135屬,約有600多種的魚,我們常見的鯊魚以及鮫、鰩、魟、鱘等等魚類都屬於軟骨魚綱。
一般以為軟骨魚較硬骨魚早出現於地球上,實際上卻相反。軟骨魚源於泥盆紀時的盾皮魚類,由遷移到海水中的硬
骨魚演化而成。
圖片說明:一種早已滅絕的盾皮魚類(鄧氏魚)。鄧氏魚生活
在海中,擁有強而有力的下顎,身長幾達九公尺,是當時的海
中霸王。(照片來源:網路)
軟骨魚的骨頭比硬骨魚輕,沒有鰾,並且具有一對鼻孔與對稱的偶鰭。軟骨魚是肉食性的魚類繁殖的方式是採體內
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產下幼魚。所謂的卵胎生是指卵在母魚的體內依賴卵黃囊的養分發育,等成熟後直接以幼魚
的型態生產出來。鮫類的魚如鯊、魟等的交配器由腹鰭演化而來,因此具有一對(兩個)交尾器。
圖片說明:現存於世界各大海域的軟骨
圖片說明:現存於海洋中的巨大魟魚(蝠魟)
魚類代表大白鯊,為食物鏈頂端的最高
,主要靠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生存 。
級略食者。(照片來源:網路)
(照片來源:網路)
硬骨魚綱
硬骨魚綱的特色是背骨與身體各部分的骨骼均有硬骨。在生物的演化史上,一般的學者專家認為目前陸生的脊椎動
物包括我們人類均是由其中一個支派的原始硬骨魚類所演化而來。
依目前化石的發掘顯示,硬骨魚類最早出現在泥盆紀(約三億年前)的淡水區域。當時的氣候非常暖和,分成雨季
和旱季。這些魚類在旱季缺水期或者當水中的含氧量較低的狀況下為了生存,其中一些硬骨魚類的食道慢慢演化成
能呼吸空氣的器官,這些特徵與現存的肺魚有類似的特徵;內鼻孔與喉部相通(和人類一樣)。除了腮之外,牠們
還有肺的構造。爾後某些種類演化成原始的兩棲類(蠑螈、青蛙),漸漸的離開了水域,朝向陸生生活的演化過程邁
進。這些種類中,條鰭類可說是進化最成功的一支,牠們的肺變成了鰾,且具有鰭的構造。在白堊紀末期(約七千萬
年前),真魚類出現了,牠是如今繁盛的鯛科(例如吳郭魚)、鱸科魚類的祖先。這些硬骨魚凡是有骨骼的部分均由
硬骨組成,口成上下顎,有成對的偶鰭。
圖片說明:和原始兩棲類極為類似的新翼魚
(已滅絕)。所有的陸生脊椎動物,可能都
是由類似左圖的新翼魚等原始硬骨魚類進化而
來的。(照片來源:網路)
在現存的生物之中,如果牠的外型、構造生活形態上與祖先沒有多大的改變,我們就稱之為活化石。
內鼻孔魚類中的腔棘魚、肺魚,條鰭類中的多鰭魚(台灣俗稱恐龍魚)和鱘魚,雀鱔(台灣俗稱火箭)
和弓鰭魚等等都屬於「活化石」。
在圓口綱與軟骨魚綱中的魚類,由於沒有硬骨,
留下來的化石通常只有牙齒,所以我們只能用推測的
方式或者引用其他證據,難以全面的瞭解原貌。而以下的硬骨魚圖表中,我們可以依它們身體上的
特徵與細微差別來分成三類;分別是軟質類、全骨類與真骨類。
我們在判斷魚是屬於哪一個類別時,不能單從簡單的外型來判斷,例如鰻魚與泥鰍的外型都是長條狀
的,但它們並不屬於同一科的魚,實際上泥鰍與食人魚的關係是比鰻魚親近的。這時候必須從魚的鱗
片、骨骼、氣道、腸道、尾形等部分特徵來判斷。
圖表資料來源:魚類觀察站 圖片:重新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