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匙鱘也就是所謂的匙吻鱘,進口商長年以來給他取了個太空梭的名字。也有人稱他為

鴨嘴鱘,而實際上鴨嘴鱘是另一種北美洲鱘類的名字,但積非成是,因此在台灣提到鴨

嘴鱘,稍微認識魚的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太空梭這種魚。湯匙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種,

早在恐龍出現之前他便生存在世界上,他遺留著古代魚鮫形尾的特徵,同時具有一個比

例非常不搭的長嘴。若要說那是它的嘴也不完全正確,那片長長的板狀物是上頜的延伸,

真正的嘴巴在眼睛的正下方。

一般人對鱘魚類的印象就是需要冷而乾淨的水,然鴨嘴鱘能適應水溫的範圍卻超乎想像

的廣,有些資料表示攝氏1度到37度他都能存活,這表示在台灣飼養時,夏天不需降溫,

冬天不需保暖,應當是很好養才對。然而網路上卻很少看到有成功養至成體的案例,許

多人將這個原因歸咎到湯匙鱘不耐台灣的高溫,因此死亡。我自己曾經掛了幾條太空梭

,除了運輸過程出錯、跳出來以外,我發現他會越養越瘦,大約幾個月後便衰弱而死。

起初我以為是水溫太高而導致身體衰竭,經過觀察後發現,湯匙鱘是一種不斷迴游,不

斷進食的魚類,即便它的肚子吃得非常鼓,大約一到兩個小時之內便會消化完畢,回到

肚子癟癟的狀態。再者,有些人餵他們吃朱文錦,但湯匙鱘的補食技巧其實非常差,況

且他是濾食型的魚類,專門張開大嘴過濾水中的浮游生物。要他去活捉朱文錦是非常困

難的,有時甚至是冷凍生餌,他都不一定撿得到。倘若使用冷凍赤蟲,他也僅會有一搭

沒一搭的撈取水面的赤蟲,只要沈到底部的,不待他去撿拾早就被其他魚類給搶光了。

因此若想要長久的飼養湯匙鱘,缸中一定不能有凶悍善於搶食的魚,這會導致長期食物

不足,也會讓他焦慮的用嘴上的長柄在玻璃缸上猛摩擦猛撞。此外,少量密集的飼餌是

一定要的,對於從不休息的湯匙鱘來說,不停的進食才能彌補不斷消耗的體力。

這是湯匙鱘在缸子中常做的動作,他會張開大嘴不

停的來回游動,過濾水中的橈腳類等浮游生物,這

種濾食性的進食方式與海中的豆腐鯊以及姥鯊一般,

真是超酷的,但是缸子中不可能有那麼多能滿足他

的浮游生物,因此不斷的用細顆粒的飼料餵食他們

是一定要的。